匈人的败退,让并州失去了大敌的同时,也让辽州与凉州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。
在匈人撤退之前,马图与郑钧二人根本不敢放松警惕,在边城囤积了大量兵力。
打不进并州的匈人,万一跑来他们那里打秋风怎么办?
所以只能集结大量兵力,去提防去骚扰匈人大军,把他们钉死在兴仁城下。
而如今匈人一走,他们可就没有这些顾虑了。
李恒父子和郑钧,马图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南方那个庞然大物,镇南王,王瑾。
他们同样窥视着这无限美好的万里河山。
在三州里各个世家的串联下,三方开始密切接触,迅速达成一致。
各家单论实力,哪一个也不是王瑾对手,只有联合起来才有胜利的希望。
尤其是并州,畸形的军政民生构造让他们只能瘸腿走路。
前两年王瑾大量用粮食和他们交易战马,导致他们对南边的粮食有很大的依赖。
甚至因为交易带来的大量利润,让他们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战马的培育和驯养上面,导致本来就疲软的农耕方面更不行了。
每年粮食的负增长,让并州无法摆脱缺粮的危机。
最能打的代价就是一不小心就会挨饿。
本来李恒存了没粮就抢的心思去渡过难关,没想到现在竟然被逼得只能四周结盟应对了,总不能背盟去抢盟友吧?
只能依赖盟友粮草支援,但是这种仰人鼻息的感觉,是不好受的。
辽州方面同理,辽州虽然在郑钧的大力发展下,这几年形势大好,却也没信心与王瑾争雄,辽州底蕴太浅薄了,人口稀少一直是硬伤。
唯独凉州,有那么一两分可以掰腕子的可能,吞并了羌人部落的马图,麾下着大量精锐轻骑,还有作战经验丰富的凉州军。
得益于马图出色谋略,粮草军械方面也没有过多损耗,便谋取了凉州,所以算是三州里综合实力最强的。
但是马图谨慎的性格,不会让他做出现在独自和王瑾硬碰硬的莽撞举动。
在三州境内各大世家的运作下,三方首脑汇聚在一起见了一面,共同商议该如何遏制王瑾,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。
李毅和李恒父子,想立刻南下夺取冀州,以此为跳板直接威胁鲁州豫州二地。
而马图则是想通过朝廷,昭告天下,将王瑾打为叛贼之列。
郑钧却是想着集结三家之力,直取扬州,和王瑾硬碰硬。
他们的想法,都是源自自身的处境决定的。
并州缺粮,所以李毅和李恒父子想吃下冀州回血。
马图离王瑾最远,想先削弱王瑾的名望,召集天下英豪讨伐不臣,他最不急。
而辽州却和鲁州离得很近,同时辽州打不了持久战,对郑钧来说,迅速的速战速决才是正解。
三方各抒己见,在各自谋士幕僚的分析与斡旋下,终究决定南下,不过是先取冀州,再攻鲁州。
而同时,京都方面也表示要上奏皇帝,下发旨意。
削了王瑾的王爵,将其打为叛贼,再颁布三州联合讨贼的旨意。
不过却被宗衍强行用武力压下,身为卫尉,他可以短时间内强行让群臣闭嘴,次日皇宫内走水,小皇帝不幸身亡。
这个在皇位上战战兢兢的孩子,还是没能善终。
手里捏着宗衍密信的王瑾,眸中满是淡漠,弑君而已,他连眼皮子都没眨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