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之前,它就已经牵制了江东军大量的兵力。
虽然现在安南军能够暂时平定这些叛乱,但恐怕难以将其彻底根除。”
魏延听后,眉头微微一皱,陷入了沉思。
过了一会儿,他抬起头,看着徐庶,问道:
“元直,你有何良策?”
徐庶拱手道:
“山越问题,根源在于其聚居山林,不服王化。
我们可以参照五溪蛮的迁徙模式,在剿匪平乱之时,推行教化,鼓励其迁出山林,引导山越人下山定居,从事农耕。
同时,招募山越青壮入伍,既增强我军实力,又能削弱其反抗力量。”
魏延微微点头,这明显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,便开口称赞道:
“元直此计甚妙!
如此一来,既能解决当下匪患,又能长治久安。
本将想在吴县西边的太湖沿岸设立山越聚居区,制定吸引人的政策鼓励山越人迁徙过来。
太湖周边土地肥沃,灌溉便利,正是开展农耕的好地方。”
徐庶眼前一亮:
“主公此想法极佳。
太湖周边若能发展农耕,不仅能安置山越人,增加粮食产量,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繁荣。
我们可以先派遣能吏前往太湖沿岸,丈量土地,规划村落。
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,如减免赋税、提供农具种子等,吸引山越人前来。”
魏延满意地点点头。
“就依元直所言。
另外,在招募山越青壮入伍时,要注重训练和管理,让他们真正融入我军。”
徐庶应道:
“主公放心,庶定会安排妥当。
待安南军剿匪平乱之后,便开始推行这些举措。
相信不久之后,江东便能迎来真正的安宁与繁荣。”
魏延望向远方,他的眼神异常坚定,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的迷雾,看到未来的景象。
突然,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宋朝的一句谚语:“苏湖熟,天下足。”
这句谚语所描述的,正是太湖流域作为重要产粮区的地位,以及这里的粮食对于全国粮食供应的关键意义。
魏延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:
太湖周边,广袤的农田如绿色的海洋般一望无际。
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是大地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丰饶。
田间,辛勤劳作的农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,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,但却充满了安宁和幸福。
魏延坚信,只要众人齐心协力,江东这片土地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他深吸一口气,然后果断地说道:
“就依此行事,你去安排相关事宜。”
站在一旁的徐庶立刻躬身领命,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,显然对魏延的决策充满信心。
徐庶转身离去,留下魏延独自留在厅内,陷入了沉思之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