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辛七年,商辛以赈冀州为名,将冀州奴隶大部分转化为自由身。
同年,称帝大典前,商辛设立官府,封玉琵琶为乐司老大,召苏妲己为工部尚书,九头雉鸡精为农部尚书。
商辛这么做就是为了激怒群臣,他要进行官制改革。
封官的行为引发了很多大臣的不满,甚至借此闹事。姬昌看到了机会,伯邑考联合一大撮人死谏,没想到商辛无动于衷,伯邑考一狠心,真死了。
这时朝野上下群情激愤,商辛看情况差不多了,直接下令,封姬昌为王。
这一举动,让不少人以为商辛向姬昌服软了,他们也要封王。
建爵制,立爵府,爵府最高长官被称为爵宰,箕子为爵宰,爵位有晋升规则,分为王爵,公爵,伯爵,侯爵,男爵,子爵,所有封爵的人都归爵府管理。还有各种规定,像王爵需要一直呆在朝歌地区等等。爵位的继承制度以降袭为主,所谓降袭,也就是如果王爵子代没有靠自己获得伯爵位,他就不能继承王位,而是继承公爵位。而且每个爵位都需要上交巨额税钱,交不起的封印或者降爵位处理,等到什么时候把钱交齐了,爵位就什么时候解封,如果这辈子都没交齐,而子孙把欠的税钱补齐了,且达到继承条件同样可以继承爵位。封地大小,个人武装等数量也是按爵位划分,爵位降低封地收回。
商辛乘机建立四府六部制,分别为爵府,官府,军府,御府。六部为将、权、察、武、都、法。
爵府为特权荣誉部门,他还有一定的监察职权,他们拥有直达四府以及商王的权利。最高长官是爵宰是箕子。
官府,为行政部门,行的是治理的职权,最高长官被称为吏宰,姜子牙为吏宰。
商辛又设了一个军府和一个御府。
军府,管的是军队。最高长官被称为军宰,闻仲为军宰。
御府,行的是审查之职,御府最高长官为御宰,比干为御宰。
四府为中央机构,四府除了四宰外还有十六相。
每府四相,为一辅相,三佐相。除了辅相为本府太宰任命外,三佐相都是另外三府分别任命的。
丞相领的是双薪,除了有监督制衡的作用,还有调节各个部门的作用。
而在四府之下还设立有六部。
爵府与军府合建一个部门:将部
爵府与官府合建一个部门:权部
爵府与御府合建一个部门:察部
军府与官府合建一个部门:武部
军府与御府合建一个部门:都部
官府与御府合建一个部门:法部
除了这些部门,还有类似姜子牙掌握斩妖司,闻仲的通天阁。这么做的目的除了为了吸纳封神里的仙神人才,还有平衡两教的作用。
商王朝的架子,商辛是搭出来了。可惜缺少人才。
帝辛七年十二月十五日,商辛称帝,称商纣帝。
在商辛称帝的时候,他又宣布了一个东西,二举七榜。
二举为文、武举,是选拔人才之用的。
最关键的是七榜,奇才榜,富甲榜,祭奠榜,忠孝榜,奇观榜,圣地榜,神器榜
商辛通过报纸、电台等手段,向商朝各地宣传四府六部,二举七榜。
世人对于四府六部,和二举都没有什么感觉。
但是七榜不但在人间引起轩然大波,天界更是忿忿不平。
人间讨论最多的就是富甲榜,榜一就是姬昌,后面要么是各大诸侯,要么是王公贵族,他商辛排在十分后。
而天界则是各种不满,他们发现奇才榜上天界没几个人可以理解为他们不了解,其他榜他们也不屑去争。但是奇观榜,圣地榜和神器榜,天界竟然排在人间界之下。
天界有不少人开始骂姜子牙与闻仲,还要找他们算账什么的……
这也不是天界的人太看得起人间界,而是他们发现,商辛称帝以后,人间界气运竟然快速提升,而且上榜的人或者地方都获得了气运加持,天界之人开始不淡定了。
由于女娲补天后天规开始形成,下界已经不是那么随意,需要圣人开道。而且夏禹筑九鼎,他们的仙神之力到了人间就会被压制,到了商朝也发挥不出多大能力。本来,按圣人的规划,是要西岐那边布置好,才建封神台让九鼎失效,没想到商辛称帝打乱了他们的部署。
他们现在只能先把太乙境以下的人送下界,因为九鼎以及天规对于太乙境以下没有压制效果。
境界分为气境,丹境,魂境,地仙境,天仙境,玄仙境,太乙境,大罗境,混元境。从太乙境开始又有真仙与金仙之分。
金仙与真仙有很大区别,真仙是没道果的,除了真仙不能随意控制天地灵气以外,真仙死后那就是尘归尘,土归土。
但是金仙不一样,金仙是有道果的,金仙能操控天地灵气、天地规则,只要在天道内,金仙的道果没有被灭,金仙就不会真正的死亡。金仙就有点像是天道的公务员,金仙在天道那里挂了号。而且金仙还有一个好处,天道是不断成长的,金仙也能跟着受益,即便你不修炼,只要天道成长了,金仙的能力也能跟着提升。
假如一个太乙金仙被迫转世,那么他的修为也能快速恢复过来,但是太乙真仙不一样,他们被灭了就真的被灭了,需要从头开始。
再比如有的人先是证太乙金仙,然后修到大罗境证的是真仙,又以大罗真仙证混元太乙真仙(准圣),那么他转世以后也只能恢复到太乙金仙,后面需要重修。
如果一个准圣,从没证过金仙,没有道果,没在天道挂号过,那么他转世也是尘归尘,土归土。
这里就又要说封神了,封神榜有一个作用,那就是封神榜上的神位,和金仙的果位有相同的效果。也就是,上了封神榜的仙,就相当于证得金仙。能操纵天地规则、天地灵气,不受轮回转世等等影响,修为会随天道的成长而变强(当然没有自己成就金仙获得的好处多)。而且上了封神榜的人要看封神榜的眼色。
所以,封神之劫的时候很多人不想上封神榜,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证的金仙道果,而没有证的金仙道果当然想要上榜。
甚至后来,封神之事传到人间界,不少人都开始有了异心。
鸿钧看到商辛弄的七榜竟然有改气运的能力,他有些慌了,因为封神是他的一个谋划。
昊天是他的人,封神榜是造化玉蝶的碎片,只要封神完成,天庭都是他的人,鸿钧就相当于有了自己掌握的势力。而且他可以借助封神,削弱截教与阐教,就相当于削弱了通天教主与元始天尊的势力。
当初巫妖大战,女娲为了补天消耗了大法力,导致没有在巫妖大战上帮上一帮,导致了妖族与巫族的两败俱伤,女娲失去了妖族助力,不足为惧。
至于人族?诸圣看到了通天教主依靠截教获得了大量天地气运,元始天尊于是立阐教,也想通过通天教主的方式获得天地气运。而太上老君则是立人教,与女娲对峙呢。
三清和女娲都没有威胁,至于西方二圣,他们本就是鸿钧请来争圣位的,更没什么威胁了。
当初分圣位的时候,鸿钧就在谋划了。
三清和女娲的圣位是必须的。
鲲鹏祖师,这个是是克星必须踢掉的,换上自己人。
妖族本就数量众多,要是再获得一圣位,那妖族必将势大。
一边是盘古系,一边是妖族,鸿钧夹在中间处境依旧艰难。
鲲鹏那个圣位拿到手上以后,红云那个也必须要想办法得到。
所以红云为什么要让位,因为要他站队,可他并不想参与几方的争斗。
明白红云处境的鸿钧,找到了西方二圣来争圣位。
圣位分完以后,天道格局就这样定下来了。后来,妖族发现自己处境越来越艰难,本来是妖管天的,可这天界的圣位却只有女娲,盘古系的三清占了三个,三清毕竟是盘古系的,与巫族关系自然比他们好。
天有三清,地有巫,妖族哪能允许,他们要下界,但是那通天教主镇守的下界通道不周山。
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,借鲲鹏祖师与红云老祖之仇下界。
当初红云让位,导致鲲鹏圣位被夺,鲲鹏记恨红云,现在鲲鹏听说红云转世在了人间界,自然要去寻仇。
红云转世的消息其实也是鸿钧散布的,为的就是让妖族下界,这样才能挑起巫妖两方的争斗,才能让他有发展的余地。
通天教主与鲲鹏达成协议,下界可以,不过得以他截教的名义下界。因为立教收徒可以获得大量天地气运。
至此,截教发扬壮大。
而人间界,妖族不断增多,巫族生存开始变得艰难。
祖巫共工在于颛顼争帝失败以后,为了巫族的发展,想到了一个办法,那就是撞不周山。
只要把不周山撞倒了,到时,天门大开,他们也可以上天界,天界有三清圣人,加上十二祖巫,妖族必败。
就这样不周山倒了,而女娲也明白这点,他们妖族现在在人间界是优势,如果天门大开来去自由,那他们妖族恐怕没有容身之处,所以她不惜用大法力来补天。
鸿钧自然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,最后巫妖两族两败俱伤,女娲没有了威胁,只剩下三清了。
所以他想到了封神,一是帮他鸿钧培养势力,二为了打击阐截两教势力。
如今,商辛称帝,弄了个七榜,也能大量获取天地气运,鸿钧自然不放心。所以他决定提前开天路,把太乙境以下的人放下界。像南伯侯的死其实也是鸿钧授意昊天干的,因为鸿钧要扶持西岐,扩大自己在人间界的影响力。
还有姜环的照妖鉴,也是昊天授意杨戬去找云中子借的,然后送给西岐那边,这样就与他天庭没多大关系了。
云中子因为自己的宝物被商辛收了,他不想卷入几方的争斗,所以亲自来讨要宝物。
商辛给了云中子新的证圣法门,收服云中子。
云中子通过他炼器的知识,融合很多现在知识以后,把核弹,机甲等等东西造了出来。
核弹等物品对于太乙境等等是没有用处的,太乙金仙境已经可以一手搓核弹。
鸿钧授意申公豹持封神榜去建封神台。
商辛一路收服各路封神中的人物,甚至把一众圣人忽悠到了朝歌。
他还建立了研究灵宝研究所,找女娲借山河社稷图,开发出了虚拟宇宙。
研究水滴,二向箔……
去封神台,研究封神榜,还研究出了一个功德榜。
商辛通过这个功德榜最终成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