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二章:王佐之才,荀令君的官(1 / 1)

“项临渊和曹操出城打猎,兴尽而归。”

随着种辑低声汇报,董承的眼睛里闪烁着一抹阴鹫。

可怕的喘气声,在书房里回响。

“此人,还能相信吗?”董承慎重地问道。

种辑又怎么可能回答得了这种高深的问题,蓦地摇了摇头。

“不知道。”

“呵。”董承长舒一口气,沉吟道,“真正心系汉室的臣子,不多了。”

一股杀意涌出。

种辑止不住地一颤,倏地望向董承,似乎第一次认识他一样。

这眼神、这目光,好似要吞噬一切。

“国舅不如将项临渊秘密召来,安排刀斧手在侧,只要他敢存异心,当场斩之。”种辑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。

“不可。”

“怎能乱了阵脚,给曹操留下破绽。”

董承手背袒露青筋,将愤怒压抑下去。

为今之计,是隐忍。

“汉室多灾,天子多灾。天下何时才会清平?”

董承望着天幕高挂的悬月,心生无尽的感慨。

项鱼同样欣赏着这片月色,总觉得许县危机四伏。

跟着孙策打打杀杀很危险,但迄今为止,恩怨都是摆在明面。

若是项鱼继续待在许县,必然会成为各方势力暗算的目标。

玩阴谋诡计,他怎么可能玩得过工于心计的臣子。

论武力,项鱼也没有像曹操一样的保障。

曹操是真的杀人。

不服就杀。

项鱼英俊的脸庞,隐隐潜藏着一股威煞之气。

真论斗狠,他也无所畏惧。

但此行以江东利益为主,维持友好的外交才是关键。

等到天明,项鱼简单吃了点东西,立即前去拜访荀彧。

物资的交接,都是由他完成。

很显然荀彧已经收到了命令,对项鱼等人客气了许多,没有拒人于千里。

“项参军稍后,在下还有一些公务要处理。”

项鱼也不催问,只是目光炯炯地盯着他。

荀彧时而皱眉,时而感慨,时而拍案而起。

等到他处理完毕,已是一个时辰后。

荀彧歉然施礼,淡淡道:“让项参军久等了。”

“无妨。”项鱼慷慨道。

“请坐。”荀彧蹑手蹑脚倒了一盏茶,感受着茶水传递而来的热气,轻轻吹了吹。

项鱼也不客气,一方蒲席摆开,坐在了对案。

“司空答应援助江东一些物资,但项参军也要明白,朝廷目前的困境。”

“兖州刚经历大乱,赋税根本收不来。豫州之地的黄巾余孽刚刚被平定,百姓还没有恢复生产。至于河南尹,洛阳被董卓付之一炬,十室九空。”

荀彧呷了一口清茶,逐一盘点。

这时候茶还只是在蜀中流行,中原之地只有世家子弟品茗,以此修身养性。

荀彧出身颖川荀氏,学识丰雅,被曹操称为“吾之子房”。

戏志才便是他举荐的名士,深得曹操的器重。

别看曹操答应了增援,但正式的盟约还没有确定。

倘若荀彧坚决反对,此事必会反复。

“荀令君言之在理。”项鱼应道,端坐恭听,以示尊敬。

此刻他心中并不平静,莫非此事还有所波折?

荀彧面露慈和微笑,道:“但司空向来一言九鼎,答应过的事,绝对不会反悔。”

“多谢司空,多谢荀令君!”项鱼蓦地抱拳。

原来只是虚惊一场。

荀彧之所以这么说,既是为了试探,也是为了加深项鱼的印象。

曹操都这么艰难了,还给这么多物资。

说明了他对盟友的重视!

以后。

江东可不能当白眼狼啊!

大概是这样的意思。

项鱼直接将官僚之气,延伸下去。

“董卓逆乱,凶国害民。先将军孙坚念在平讨,雅意未遂,厥美著闻。”

“伯符遵善道,求福不回,必以朝廷为尊,谨遵司空之意。”

荀彧非常欣慰,又意味深长地瞥了项鱼一眼。

似在惊叹,此人真的出身平民?

恐怕没这么简单。

“朝廷会提供五万石粮,铁器两千斤,战马一百匹,以及各器械清单在此。”荀彧递了过去。

项鱼双手捧过,感慨曹操财大气粗。

“不过,这些物资不会立即提供。”荀彧又补充了一句。

项鱼神色淡然如水,没有丝毫的变化。

“朝廷会先将一成的物资交给项参军,等到袁术与吕布的盟约被证实,会继续交付三成。”荀彧神色一肃道。

至于最后剩下的,恐怕要等孙策起兵与袁术抗衡,才会给付。

项鱼心知肚明,拱手一礼应道:“善!”

荀彧襦袍大袖一甩,让项鱼签了一份文书。

双方脆弱的联盟姑且成立了。

如果孙策不遵道义,曹操也不过损失五千石粮,以及一些微不足道的物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