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清风酒楼(1 / 2)

读书完毕之后,黄义德像往常一样赶往清河镇上逛一逛。清河镇是离清水闸闸官衙门最近的一个小镇,两地相距也就是一里地的距离,拥有四五百户人家,也算是附近比较热闹的一个小镇。由于清河镇就靠在大运河边上,所以平日里还是很热闹的。正所谓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依托大运河的有利条件,清河镇成为了周边方圆几十里地之内的一个货物集散地。别看小镇不算很大,但沿河附近有好几个码头,而在码头附近慢慢形成了一条街道,街上有大大小小三十多家店铺,有经营米粮、布匹、药材和杂货的,也有当铺、银号、酒楼、茶馆等等。在附近几十里地之内,清水镇那已经算是最繁华的了。要想去更繁华的地方,那就只有去县城了。不过县城离清水闸至少有五十多里地,就算骑马一个来回也要小半天的时间。黄义德可没这个闲工夫去县城,所以平日里他只能到清河镇来逛一逛。

“呦,这不是黄大人嘛!您老里面请!”清风酒楼的店小二一看到黄义德,立即就殷勤的上来招呼。

由于清水闸闸官衙门离清河镇很近,所以历任的清水闸闸官对清河镇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。虽然清水闸闸官并没有任何品级,但好歹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吏,手上还是有不小的权利的。这清河镇上除了保长陈水祥勉强还算是一个人物之外,其余就根本没什么值得关注的人物了。或许几个酸秀才和那些甲长、牌长在老百姓眼里还算是一个人物,但在黄义德眼中已经算不了什么了。

许多人以为古代朝廷对地方上的管理只到了县级机构,对于更下面的村镇一级就没有什么统治了。其实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,就以现在黄义德所在的清朝而言。在满清入关之后,他们就加强了明朝的保甲制度。

保甲制度始于北宋,为王安石首创,并为后世的各朝各代沿用和发展。顺治元年,清廷即在直隶、山西、山东推行保甲制,以整顿、稳定战乱后的秩序。之后,康、雍、乾三朝都对保甲制度有大的发展。康熙四十七年之后,保甲组织被扩大,由原来的保、甲二级变为牌、保、甲三级,且组织监控更为严密。

理论上每一保由一千户组成,其中每十家立一牌头,每十牌立一甲长,十甲即一千户立一保长。每户发给一张印牌,上面写明本户丁口、从业状况,户内有人外出或者有客来访都要注明行踪,牌头、甲长等平日对这些情况进行稽查,如有可疑之人立即上报保长、地方官处理。各户之间联名作保,一家犯罪,其他各户依律连坐。通过推行保甲制度,以保甲为目,以牌头、甲长、保长乃至各级地方官吏为纲,就可以把全国百姓组织起来,使之互相监督,防患于未然。